课程二:受降日伪,解放两淮
二、受降日伪,解放两淮
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但和平并未因此降临,在千里之外,国共两军正为受降日伪军、抢占日占区而剑拔弩张。如果说,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阎锡山部和山西的中共军队就日本投降后的军备打了一大仗的话,那么,苏北的两淮自8月17日起一直到9月22日却与被蒋介石编委的日伪军打了多仗。
毛泽东1945年8月13日在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曾就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问题以“桃子该有谁摘”作比方,说,蒋介石不抗日,整天蹲在峨眉山上。抗战胜利了,蒋介石要下山摘桃子。多少年来,因为毛泽东的此说,一直让世人认为蒋介石及国民党不抗日。而近年,由于许多历史事件的揭秘,知道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上的抗日作用与地位,给人感觉是此说偏颇,与史实严重不符。其实并不尽然。此说在很多地方不仅存在,且在局部还很严重。如苏北,特别两淮,就是如此。
苏北及两淮地区,侵华日军曾利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淮河水网以及烟波浩淼的洪泽湖进行分割封锁,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领导军民,抵抗了数十万日伪军残酷的“扫荡”、“清乡”和“治安肃正”,进行了四万多次的战斗,才建立的一块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这块土地上已没有国民党的一兵一卒了。1945年8月中旬,新四军第三师司令部兼苏北军区司令部、苏北行政委员会根据朱德总司令关于大反攻的命令,向日伪军发出联合通牒,命令他们“停止一切抵抗,并在原驻地听候处置”;“……在10天以内,向附近部队和专署、县政府接洽投降、改编,如拖延或负隅顽抗,即以武力强制解决,反正待命者,予以宽大或奖励。”
这一命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正确的,必要的。然而,在执行这一命令时却遇到了新问题。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和淮海军分区新二团于8月17日到31日受降淮阴城(此淮阴指清江浦而不是淮阴区。)守敌是守城的大汉奸汪记的二十八师潘干臣部。因潘干臣部被远在山城重庆的蒋介石秘密联络而加委,成为蒋记国民党第六军第二十八师。大汉奸潘干臣也被任命为该师师长。
淮安、淮阴两城是苏北重镇,京杭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是沟通淮北、淮南、苏中、苏北四大战略区的枢纽。攻取两淮,四大战略区就可以连成一片。
新四军在面对其部以此名义拒绝投降并负隅顽抗时,当然不能接受,更不能原谅。
两淮战役由淮阴攻城战役和淮安攻城战役组成。
淮阴城水深城固,城墙高达八米,城上修筑了工事、炮楼,城内主要路口筑了地堡,城墙四周又在运河及护城河等天然屏障的基础上增设了铁丝网等,构成了以城墙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日寇投降后,占据淮阴城的守敌潘干臣部有三个正规团,再加淮阴保安团、常备旅等地方武装,共有8600余人。嚣张一时的敌人自称“两淮固若金汤,任凭新四军三头六臂也休想飞进城来。”
为了确保这次战斗的胜利,淮阴前线总指挥刘震司令员和师参谋长洪学智同志召集各参战部队的几位旅、团指挥员研究攻城布署和策略,决定采取两个步骤进行攻城:
第一步,快速扫清外围敌人,步步逼近,将淮阴城紧紧包围。
第二步,摸清情况,正确地确定主攻、助攻方向,选择好突破口,以有效手段突破坚固城防,分割歼灭城内之敌。
为了淮阴战役的胜利,奉新四军3师黄克诚师长命令,吴觉率淮海区地方武装在李一氓的统一指挥下,首先包围了淮阴城,围困多日;同时还赶制了各种攻城器械,为解放淮阴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8月27日,根据师指挥部布署,3师10旅各团进入攻击位置。28团作为旅前卫团,于到达的当天即向外围的据点群发起攻击,射阳独立团配合肃清残余据点;28日,28团和29团完成了对淮阴的城东、南、西三面之包围;29日,又进一步控制了城南的护城堤,并击退了敌人在东门和西门外进行的多次疯狂反扑;30日,29团攻占了城西之鸡蛋厂,并于31日直逼西门城下;同日,28团占领了东关,并肃清花街之敌;师特务团占领了南关;淮海军分区新2团在28团3营配合下,肃清了城北之敌。经过几天激战,至31日晚,全部扫除了淮阴城外的杨庄、王营、西坝、码头等34个敌伪据点,紧缩了包围圈,陷敌于孤城之中,使其成了瓮中之鳖。担任打援的淮安、涟东警卫团,还消灭了板闸的敌人,卡断了淮安守敌增援的通路。至此,10旅和师特务团完成了突破城垣的最后准备。
8月31日晚,前线指挥部召集战前会议,进一步调整了攻城部署:第10旅三个团全部集结于城东和东南角,以28团担任主攻的第一梯队,30团为第二梯队。会后刘震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专门嘱咐副旅长钟伟和28团团长彭金高、师特务团团长郑贵卿:你们担子很重,回去好好准备,打个漂亮仗,打出我们新四军的威风来。
为使淮阴城免受战火之灾,在进行攻城准备的同时,我军两次向潘干臣发出通牒,给其缴械投降、悔悟的机会。总攻前夕,指挥部再次向城内潘干臣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放下武器,向人民投降。然而,冥顽不化的潘干臣非但执迷不悟,拒绝投降,还丧心病狂地枪杀了为我向其送信的郊区菜农张老汉。
9月6日,敌拒绝最后通牒。当日2时,攻城部队向敌发起总攻。三师十旅为攻城主力,配合的部队是早就包围在此的淮海区地方武装。战斗由黄克诚领导,刘震和洪学智指挥。
三师十旅第二十八团第一营通过事先挖好的长达55米的地道,将一口装有一枚千磅航空炸弹的大棺材通过地道悄悄地送到敌炮楼下方,对东北角城墙实施重量爆破,各突击分队迅即发起猛烈攻击,仅5分钟即登上城头,打退敌多次反扑,进入纵深区……
新四军三师十旅和地方部队,以牺牲189名指战员的代价,仅一个半小时就全部彻底解除了潘干臣部8600余人的抵抗,二十八团仅用5分钟就突入了城东门。当时《苏北报》称此次战斗“创迅速解决战斗光辉范例”,是我军在“苏北首次光辉战绩”。
新四军3师10旅2营6连指战员在攻克淮阴城后合影留念
淮阴城解放后,陈毅军长从延安发来嘉奖电。
淮阴战斗胜利后,第十旅即在9月13日开抵淮安城下,紧缩了对淮安城的包围圈。
第七旅、第八旅从淮南东返后,于9月15日进至淮安城下,接替了围攻淮安的任务。第三师领导决定以七旅、八旅和射阳、淮安独立团共八个团的兵力攻歼淮安城之敌。在9月21日打破敌军组织敢死队企图突围的阴谋后,于9月22日上午八时发起总攻,首先是炮火袭击。接着,第八旅第二十二团通过地道以1000磅炸药在城西南角爆破成功。各攻击部队的突击分队在制高点火力掩护下,迅速排除障碍,发起强攻。这样,即便自古被称之为铁打的淮城,仅用了四个小时,到中午十二时,就被攻了下来。*
解放淮安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消息:“至此,华东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已联成一片”。
华中抗日根据地有八个战略区,都是与本地区的抗战相始终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砥柱中流,力挽狂澜,深入敌后,浴血奋战,迅速成为民族抗战的中坚,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而新四军创建了其中的8个,即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苏南、皖江(皖中、皖南)、鄂豫边、浙东等。在华中的八个抗日根据地中,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随着两淮的解放便成为一块,也就是苏皖解放区(简称苏皖边区)。这四大块抗日根据地,苏中是由陈毅、粟裕领导的江南指挥部所属新四军(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一师)渡江北进苏中敌后开创的;苏北是由黄克诚所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三师)挺进淮海和盐阜地区创立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即淮南苏皖边区,是由高敬亭、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领导的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二师)挺进皖东敌后创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即淮北苏皖边区,是由彭雪枫等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四师)转战豫皖苏、皖东北和邳睢铜等地区建立的。
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是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突击方向,是华中抗战的中心,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等首脑机关所在地,刘少奇、陈毅等在此领导华中抗战。因而,这四大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即使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仍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淮安城解放后,撤销淮城军政办事处,成立淮城市,蒋宗鲁任市委书记,王庄霄、刘岳任副书记,俞臻任市长,尹楚升任副市长。该市始隶属淮安县,后上升为县级市,受辖盐阜地区。
两淮的解放,形成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解放区连成一片的格局。这一片的解放区被称之为华中解放区,范围跨苏、皖、豫三省,包括江苏32个县、安徽18个县及河南3个旧县治(划分为73个县市),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余万,从河南商丘到安徽亳县、蒙城、合肥一线以东,东至黄海,北至陇海铁路以南,南至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链接:
收复淮城
“淮城”第一次解放又称“收复”。这是指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后,从日本侵略军占领和汪精卫伪政权占领下收复本属于中国人民的“淮城”。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大反攻。
……
1945年8月15日,黄克诚师长命令该师的七旅、八旅回师,攻打收复淮安的战斗。
于是,七旅从津浦西星夜东返,经汊涧、盱眙、夜渡洪泽湖、从马坝、蒋坝向淮安进发,于9月22日进抵淮安东南城郊。
古城淮安位于运河东岸,南距宝应、北离涟水三十公里,东距阜宁60公里,西北离淮阴16公里,都有公路联结。
至日军投降后,据守城内的原5000余伪军,摇身为“国民党淮安独立旅”,旅长吴漱泉,又称吴独脖子,抗战开始就依附反共顽固派韩德勤,后来又投降日寇当了伪军,在苏北地区犯了滔天罪行,他以其嫡系为苏北挺进军第三中队防守东门地区。第八中队防守北门地区,南门守敌伪保安团第五团。西门以运河为天然屏障,守敌为伪保安第八支队,伪顽凭借坚固工事拒绝向我投降,固守弧城,等待国民党援兵的到来。
担任攻打淮安的部队七旅、八旅及盐阜各独立团,由参谋长洪学智同志统一指挥。七旅担任淮安城东南角和南门的攻击任务,第八旅担任淮安城西北角的攻击任务,盐城独立团和淮安独立团担任淮安城东北角的攻击任务。
根据师的布署,七旅将二十二团布置在运河西南部。城南以西的攻击任务。淮安城南门以东地区到城墙拐角处二十二团,淮安城以东地区则为十九团的攻击区域。
全旅于九月二十日前全部进入指定地域,由于工事坚固,凭险固守,拒不投降,我军对工程部队进行反复动员,克服轻敌思想,充分做好战前各项准备工作。
各团依令察看地形与敌人的工事,准备登城用的云梯和爆破器材,各团都做了30多个爬城用的云梯,并把交通沟一直挖到城墙根下,又构筑了各种火力阵地和指挥所。
七旅指挥所所设淮安城东南角,便于指挥各团的攻击。
9月22日恰逢八月中秋节。9月21日,当明月升起的时候,攻城部队向淮安城内伪顽发出最后通牒,但守敌拒绝投降。
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9月22日上午8时,师首长洪学智攻城命令,在炮火掩护下,第十九团、二十团分别在淮安东南角和城南方向实施突破,各路红旗插上了淮安城。
十九团第一次登城受阻,云梯被掀下,部队继续架云梯猛往上爬,不到10分钟,就突破守城的一线防御。顺利地占领东南角的炮楼。并迅速向两翼发展,左路与盐城独立团会合,右路与二十团一起将城墙上残敌肃清。
由城南攻入的二十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头向城内穿插对敌人实施分割包围。
这时淮安独立团负责打东门的任务,虽然城墙高三丈六尺,但冲锋一响,1000多名勇士如猛虎出山一样,冒着敌人的弹雨向城墙猛冲、争先恐后、前赴后继登云梯,翻越城墙内沿,与敌人拼搏。
战至上午10时,城内守敌大部分被歼,残敌被分割成互相独立几块。战至中午12时,枪声渐渐稀疏。城内的200余溃散的残敌惊慌失措,逃到鼓楼和楚王庙附近,与敌旅长吴独膀和专员李树芳靠拢,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制高点,作最后的挣扎。
这时七旅首长随二十团登上了城墙,仔细的观察地形,随即调整部署,同顽敌吴独膀,固守的制高点发现猛攻。
在我军猛烈的攻击下,吴独膀子的残敌慌里慌张向北撤退。他们意为城北是淮阴的地方把守,火力较弱,企图从城北打开缺口,突围逃跑,不料第一个回合就被淮阴武装狠狠地打了回来。吴独膀子带着残部几十人遭我前后夹击,在城内的街口巷道口到处乱窜,企图夺路逃跑,后来在伪县政府门前,被我们击毙。罪恶累累的匪首,终于受到人民的严厉惩罚。残敌失去了指挥,顿时大乱,我军乘胜追击,经半小时的激战,残敌全部被歼。红旗插到鼓楼上空,下午3时,淮安宣告解放,各路的攻城大军在钟鼓楼广场会师,军旗招展,号乐喧天,军民同祝淮安大捷。这次攻打淮安的战斗,击毙敌旅长吴漱泉以下300余人,俘伪团长以下官兵4350余人,缴获步枪3700余支,轻重机枪50余挺,小炮59门,平射炮12门,迫击炮12门,各种子弹36000余发以及其它大批的军用物资。
(此淮安为淮安区)
- 上一篇:: 课程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 下一篇:: 课程三:新形势下的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