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红色课程

课程七: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边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苏皖边区政府根据政协会议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精神,制订了《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全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年《新华日报》(重庆版)全文予以连载,并在按语中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对实施政协政治决议之充分准备与具体步骤。”

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全边区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开办的大学和专科学校有:华中建设大学、雪枫军政大学、苏皖教育学院、苏北工业专科学校、华中医科学校、华中医务职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牧畜医学校、财经干部学校等。中等和初等教育发展更快,恢复和建立了75所中学、8 600多所小学。教职工21.4万人,在校学生45万人,相当于抗战胜利前的三倍。

其中在所办大学和专科学校中,比较著名的是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和 华中建设大学。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1946年1月7日在清江市正式开学,校长范长江、副校长包之静、教育长谢冰岩,分编辑、通讯、电务、经理等几个学科,学习时间6个月。这是华中解放区最早举办的一所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我党在解放区创办较早、时间延续较长的一所“抗大”式的新闻干部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连同由它改名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共办了4期。其中第一第三是在淮阴地区办的华中建设大学(简称建大),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1945年初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创建于淮南解放区盱眙县的新铺镇,抗战胜利后迁往江苏省淮阴市续办。1946年3月,建大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学校被迫作长途迁移,破坏了原订计划。1946年11月,建大北撤至山东省莒南县;1947年3月又转移至胶东海阳县。1947年冬,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停办。华中建大在时局多变、战火纷飞、校址数迁和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了四期,共培养学生5000余人,支援了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华中建设大学以全新的学风和教育质量,堪与全国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山东大学、北方大学相媲美,被誉为“新民主主义之花”。

image

 

     image

 

 (二)大力发展出版发行事业

1945年11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的领导下,在淮阴成立了“华中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印刷厂承印的书籍有60余种,近30万册。

在新闻出版方面,出版发行了报纸《新华日报》《江 海导报》《人民报》《淮南日报》《淮南大众》《盐阜大众》《淮海报》《拂晓报》《淮北大众》32种。刊物《江淮文化》《生活》《文综》《华中通讯》《民主建设》《华中少年》

《大众文艺》。,仅在清江市出版的报刊就有《华中通讯》、《新华日报(华中版)》、《清江工人报》、《生活》、《民主建设》、《江淮文化》、《华中少年》、《大众文艺》等十多种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拂晓报》

民国27年(1938)9月30日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刊的。抗战胜利后,淮北区党委撤销,《拂晓报》于1945年10月改为华中七地委机关报,在泗县城出版,原邳睢铜灵地委机关报《团结报》并入《拂晓报》。邓岗任社长,欧远方任副社长。1946年12月,由于淮北解放区陆续被国民党军队侵占,报社人员大部流散、牺牲,印刷器材遭破坏殆尽。敌情最严重时,欧远方曾带领3名工作人员退入洪泽湖上,在一叶小舟上架起天线抄收延安新华社重要电讯,坚持出版油印报58天。他们不仅用小船把报纸散发给在湖中坚持斗争的干部战士,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敌占区发行,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在敌后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斗争的决心。随着主力部队打回淮北,形势好转,报纸又恢复铅印。

《拂晓报》从1948年6月改为江淮六地委机关报后,在安徽省宿县继续出版。

《淮海报》

 中共淮海区党委于民国30年(1941)11月7日创办的机关报,由原中共苏皖区党委的《人民报》改名。抗战胜利后,李超然任报社社长,杨巩、刘冬任正、副总编辑。报社还创办了《淮海大众》,张未鸣主编;创办了《准海画刊》,周占熊主编。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沭阳城连日遭到蒋机轰炸扫射,报社又重新迁到农村,坚持出版。《淮海报》持续出版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变迁,1949年5月起成为中共淮阴市委机关报。

《新华日报》(华中版)

又称华中《新华日报》,前期是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机关报,后期是中共华中工委的机关报。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新华日报》(华中版),都曾经立足两淮,面向华中,对抗战和解放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九日第一张《新华日报》(华中版)在苏皖边区首府淮阴诞生。社址设在北门大街大陆饭店(今市科协处)。开始是对开两版,后来扩大为对开四版。在淮城驻有新华日报分社,社址设在院门口围墙巷头(原商会旧址)。为了加强《新华日报》的领导,华中分局组织了党报委员会,由邓子恢、张鼎丞、曾山、刘瑞龙、李一氓、冯定、范长江七位同志组成,邓子恢同志任书记,李一氓同志任副书记,范长江同志任社长;另组织编辑委员会,以范长江、恽逸群、黄源、楼适夷、包之静、史乃展、谢冰岩同志为委员,范长江同志任总编辑。

范长江同志于一九四六年五日十八日离开华中《新华日报》由恽逸群同志接任华中《新华日报》社长。自卫战争开始后,江淮地区战云密布,蒋军来势汹汹,两淮不断遭到敌机的轰炸。为了联系的方便,《新华日报》社于一九四六年八月下旬由淮阴迁移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所在地的淮安,在淮阴设报社留守处,保持与边区政府的联系。在“诱敌何妨让两淮”的前夕,华中《新华日报》社于九月中旬由淮安转移到沭阳县境北部农村。宿北战役和涟水战役后,报社北撤山东。在撤退途中继续出报,报纸于12月16日停刊.前后出版了一年零六天,共计367期。

《华中通讯》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主办,是党内刊物。读者对象以党内各级领导干部为主。刊载中共中央的主要文件和华中分局的有关指示、文件,介绍各地开展土地改革、惩奸反霸、时事教育和工会工作的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等。至1946年10月停刊,共出9期。

(三)成立各种文化学术团体

1945,12月2日 华中解放区文化界人士在淮阴举行会议,发起组织华中文化协会,推举钱杏(阿英)等7人为筹委会常委,决定筹建文艺协会、新闻记者联合会、社会科学联合会、自然科学协会、教育界联合会、诗歌协会、美术协会等团体,作为华中文化协会的下属组织。除了先后成立的华中文化协会、文艺协会、新闻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自然科学协会、教育联合会、诗歌协会、美术协会等外,各行政区、各县市几乎都成立了文工团和地方戏剧团,巡回演出1946年4月30日成立中华文化协会华中分会,冯定、韦悫、孙冶方、刘季平、夏征农、黄源、扬帆等为分会理事。

是医学卫生事业

苏皖边区政府颁布了《苏皖边区公共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一批医院和卫生所。其中苏北国际和平医院规模最大,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创办于淮安县湖心寺,全套设备由宋庆龄捐助,拥有250张钢丝病床。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常识。组织医疗人员到各地巡回医疗,开展防疫治病工作,扑灭了黑热病等流行病。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