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班主任论坛

班主任培训材料之一:班级文化建设:从管理走向育人

淮安市楚州中学2020-2021学年度班主任培训材料之            20201019

 

班级文化建设从管理走向育人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域。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学校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下很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立足于班级管理,尤其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为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文化建设亟待转型升级,应更加聚焦文化和教育的本质。要言之,从管理走向育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未来路向。

一、文化育人之缘由

文化育人是文化本质的内在体现,文化即“人化”和“化人”。人与文化具有双向建构性,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文化也使人性更成熟、更完美可见,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以文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和谐。因此,文化育人是学校文化的本体功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文化育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宗旨目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以育人为本。而教育则是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学校教育最为生动、有力和持久的是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学校内在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利用文化的影响来达成教育目的,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即所谓的“不教之教”。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他希望“看到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将更为生动,更为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文化育人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切呼唤。教育部2013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类同),这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专业标准中提出了校长的六大专业职责,其中之一为“营造育人文化”,强调要“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基础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纲领。在指南中,“文化育人”被列为“六大实施途径”之一,提出“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

二、文化育人之意蕴

通俗地讲,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就是通过人化的文化而化人。其中,“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人”是育人的根本目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所谓文化育人,就是把具有外律目的的学校教育通过优良文化环境氛围的形成或改善,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生成内律要求,实现自我教育。具体来说,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学校文化(包括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事不含的浓郁的文化环境氛围,既有轰轰烈烈的震撼与铭刻,又有润物无声的教化与熏陶,使得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得熏陶、处处被感染、事事有感触。优良的学校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由于文化具有稳定、深度、广度和整合等特征,文化育人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育人方式,主要表现为:(1)隐性。文化育人不是有意识的文化教育,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熏陶。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化和影响。(2)间接。文化不能直接转化为人的行为,但文化对个体思想观念的渗透,能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行为。(3)渗透。文化育人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沁入心扉,让他不知不觉地去接受、去体悟,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4)协同。文化育人是一个整体的濡化过程,需要人的情感、认知和意志的共同参与和协同作用。(5)长效。文化育人通过人的内化熔铸健全的人格,形塑高尚的品格,涵养独特的气质,固化成一种格调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育人之路径

(一)价值引领

文化的意义在于价值引领。价值理念体现在班训、班名、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等中,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左右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引导学生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其产生终身的影响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价值引领无处不在。就像一个新的生命诞生需要取名一样,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首先需要取一个班名。班名不仅要好听,还要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去做人做事。例如,台北第一女子中学的班级不是按照数字顺序命名,而是采用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来命名,像公、诚、勤、毅、温、良、恭、俭、让等,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无独有偶,民国时期,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要举行隆重的班级新级名命名大会并授级旗,学校领导要作“勖勉词”(主要介绍级名含义),学生代表则作表态发言。如,一年级一班叫“燕级”,取它强健敏捷的意思;一年级二班叫“鹤级”,取它洁净高超之意,还有“梅级”“竹级”“玉级”等。当下,不少学校注重挖掘特有的文化资源,用名人来命名班级,如“钱学森班”“苏步青班”等,以此作为班级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当然,要使价值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并非易事,需要宣传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的有机结合。如果某班取名为“诚班”,即以诚信作为班级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就应该把讲诚信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就学习而言,“考试不作弊”就是检验诚信的一块试金石。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考试前可以组织举行诚信宣誓,考试时可以试行“荣誉考试”(无人监考)等。

(二)环境熏陶

级环境即教室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应从教育着眼,积极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班级环境,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教室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

中小学教室布置应追求干净整洁、温馨舒适,尤其要体现其内在的教育导向、文化意蕴。我们力求创设一个富有寓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教室内的一墙一面、一角一落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的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例如,坐在教室里,学生们抬头望去,奋发向上的班训、班级口号等便映入脑海;教室两边墙面上张贴着不少名人名言,时时催人奋进;下课时,学生们自己创作的班级墙报吸引大家纷纷驻足观看。教室里精心设计的书报角、植物角、休憩角等,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生活。有的班级还把毕业班学生对学弟学妹的叮咛粘贴在桌子的右上角。每每看到“学长叮咛”,学生们都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学科文化育人作用凸显。这样,学生们一走进学科教室,就会受到浓郁学科文化的熏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领悟学科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益。

(三)风气驱使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样,办学办的是“氛围”,育人靠的是“风气”好的班级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基于从众心理效应,班级风气能形成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在一个班级里,班风的力量最大、影响最广,它无处不及、无微不至。学生置身其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驱动,从而表现出与班级倡导的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观念或行为,这便是所谓的“风化”。陶行知先生认为,现在青年人不肯努力求学是由于学校里缺乏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而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染更为重要。因为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引起许多人好学。

要养成好风气,关键是培养好习惯。这是因为,学校文化的生成机制可概括为“观念—制度—行为—习惯—风气”这一逻辑进程,亦可形象地表现为“无形—有形—无形”。可见,行为习惯与风气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民国时期,南京金陵中学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过上规律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从德、智、体三育做起,各设计一张自评表,要求学生每天睡前十五分钟填写,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以此来督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风气。在德育方面,包括诚实、惜公物、勇敢、忍耐、节俭、温和、牺牲、恒心、谦卑等;在智育方面,包括研究数学、静心听讲、诵读中文、诵读英文、整理笔记、阅读书报、练习写字、上图书馆、功课完毕等;在体育方面,包括六时起身、十时就寝、定时大便、晨深呼吸、衣服清洁、课后运动、不吃零食、每晚刷牙、不进烟酒等。

(四)人格感化

教育是人格与人格的碰撞和感化。“吾人所认为教育者,即一师一生之间互相发生影响之谓”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张伯苓校长也强调:“任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身教重于言教。要教育好学生,绝不是书本上说就行,非得以身作则、用精神感动不可。这是因为,“学生与其所信仰崇拜之教员,朝夕亲炙,即无直接之训练指导,日久其思想行为,亦必为之潜移默化,于是所收间接训练之效果,必甚宏远”。张伯苓校长本人自律甚严,是以身示范的楷模。许多人在回忆张校长时都谈到一件小事:他不许学生吸烟,但自己却吸旱烟。当有学生指出时,他立马将烟袋一“折”两断,从此不再吸烟。

教师本人就是一部生动、立体的教科书,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远的影响。遇上好教师是学生的幸运。好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包括大学专业的选择、职业的喜好乃至所从事的事业等。在南开中学的历史上,号称“南开老师中的三老”之一的化学老师郑新亭给众多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可以说,郑老师是用他的整个生命去教学生的,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据说,在南开中学的校友中,有近40%的人一生从事的事业都和化学有关。这不能不归功于郑老师。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他人,影响甚为重大。民国时期,南京师大附中曾试行级任导师制(类似现在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特色是以级任导师的名字作为班级的名字,如行素级(老师叫陈行素)、人仰级(老师叫薛人仰)等。级任导师的工作很繁重,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可见,级任导师制把导师和学生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意义赋予

文化指向意义本位而非器物本位,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仪典、故事和英雄等都是组织的重要象征因素,而赋予组织以意义的象征活动则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举办班级仪典、诉说班级故事、塑造班级英雄等活动的开展就是意义生成和意义赋予的过程。

任何仪式和典礼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组织的日常运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从而使普通的经历成为不普通的事件,对参与者产生积极和潜在的影响。我们应重视仪典活动设计,如开班仪式、毕业仪式、生日纪念、年度庆典、表彰奖励等,赋予其丰富的教育内涵,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班级印记

“以塑造文化为宗旨的交流方式,其最高级的形式就是讲故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就是故事。讲述生动的班级故事,传递深刻的价值理念,说者娓娓道来,听者回味无穷。故事中既有价值观念,又有真情实感和具体情节,它比那些抽象的概念更能打动人心。因此,我们应注重发掘和传播生动的班级故事,并把“班级故事”变成“故事班级”。

英雄是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班级英雄是班级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班级形象,并设定了激励班级成员去努力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学生挖掘并塑造班级英雄,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实现少数影响多数、个别带动一般。我们尤其要鼓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身边的榜样。

文化育人之原则

(一)个体性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对象可见,文化育人与文化建设是相生相伴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包办和代替一切。文化其实是反映组织中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是班级生活的主人,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力量。

因此,要使班级文化建设取得实效,迫切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融入他们的智慧和情感,抵及他们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成为班级文化的积极建构者、忠实维护者。如,班级环境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布置,班规、班级公约等的制定一定要发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应注意呵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并让他们的文化也教育和影响着更多的学生。我们要在校园中更多地呈现学生的文化作品,力求做到“凡是走出校门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在自己的学校留下痕迹。做不到这一点,作为教育发源地的学校也就没有教育性了”。

(二)整体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暗指由礼仪、气氛、价值和行为整合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

文化的整体性决定了班级文化育人内容的广泛性,它渗透于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行为、班级环境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

我们习惯将学校文化(包括班级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只是为了某种方便。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是有机的、情境性的整体,不能也无法被随意分割。同样,文化育人也是整体协同的。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时时有、处处在、事事含的育人环境,将文化渗透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环境等各种教育因素之中,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行为的养成、思想的感化、情感的陶冶和价值的认同。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文化,也要重视隐性文化,还要重视网络文化。在教室环境、班级理念、班级规约、班级活动、班级仪典、班级故事、班级榜样、班级网站、班级公众号等中全方位彰显班级文化精神,使得班级文化不仅可看、可触,而且可感、可悟,营造一个全域的文化场,积极发挥其丰富的育人价值。

(三)持久性

以文化人重在“化”“化”是育人的路径和基本方法。《管子·七法》曰:“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化”隐含了渐化、默化之意,强调的是一种由微而著的渐变渐化过程。“非久无以化”。文化育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积久而成。我们必须将学生置于激发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育人氛围的经常化、持久化的影响之中,通过文化内化于心的方式,逐渐实现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和风细雨、绵延不绝的,但是,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接受和认同,其影响却是根本性、长期性和深远性的。

因此,文化育人要求我们抛弃功利思想,杜绝浮躁心态,力戒形式主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此强化文化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把文化育人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予以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并坚持做到一以贯之、一丝不苟、久久为功、善始善成,从而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淮安市楚州中学德育处

2020年10月19日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