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班主任论坛

浅析班级管理中的“群体教育”
——翟书健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也会明显感觉到学生间似乎也有着一个个小群体,这一个个小群体有时候还会对整个班级的管理产生不小的影响,它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班级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容忽视。

班级里小群体的类型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志趣相投型  这一群体中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比如,他们都对文学、艺术或者体育感兴趣,或者在某一学科上比一般同学优秀,他们常在一起探讨一些喜欢的话题,他们常因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丰富或才能突出而清高孤傲,令其他同学侧目。

共同进步型。  这部分学生往往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他们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比较好,常常是老师的“宠儿”,是班级中的“明星”。群体内部往往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好朋友。

同病相怜型。 这部分学生往往由于家庭背景或自身原因,如单亲家庭子女、隔代抚养、有心理生理缺陷、家境贫寒等因素,造成性格上孤独、失落甚至自闭,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有一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之感。

令人反感型  或称之为“被人遗忘”型。顾名思义这一群体中的学生一般是那些学业差、品行不端者。由于他们经常调皮捣蛋、作业拖拉、成绩不好,被视为不受欢迎者,也容易走到一起。灰色的心情,破罐子破摔是他们的共性。

以上四种群体,“志趣相投型”和“共同进步型”可称之为优势群体;而“同病相怜型”和“令人反感型”则属于弱势群体。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我们都应以爱心待之,决不可厚此薄彼。当然,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应区别对待,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1、指导交往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因此,学生群体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群体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困难时,他们互相帮助,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这一角度说,那些积极向上的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但是,学生毕竟社会阅历浅,人际交往经验缺乏,要想把握好交往的尺度,确非易事。一旦放任自流,把握失度,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得班级的组织纪律松散无序,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冲击。因而,班主任应该做好对小群体的教育、疏导工作。

那些被轻视、被遗忘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他们也希望在班级里能够引起同学的足够注意,为此,他们会采取各种小手段, 如无理取闹、借故起哄等;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甚至去街头伙伴中寻找同情;还有的甚至会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如逃避集体活动、搞些恶作剧、故意破坏等。这些学生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如果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起来进行教育,密切关注其交往群体,敦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对于那些家庭遭遇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他们的内心痛苦中,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来减轻家庭不幸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早日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那些在班级里享受高度信任和威望的优势群体,由于他们各方面的优越,成为“明星”、“宠儿”“受欢迎的人”是很正常的。这些学生虽然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闪光点,但是如果不加以指导,往往会成为利己主义者。他们爱发号施令,经不住批评,过分关心与维护自己的核心地位,这些“明星”倘若引导不当,同样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因而,对于这一类的学生群体,应指导他们多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教育他们不能总拿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不足相比而沾沾自喜,启迪他们跳出圈子看世界,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不做井底之蛙。

在指导、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要用爱心去对待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在信任中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以期在班级这一大集体中恢复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正确的交往中逐步走向成熟。

2、群体交流与合作

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班级,并非简单的群体之和,是一种整体大于局部的整合。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不能因老师先入为主的思想,刻意把学生公开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导致人为的隔阂。各种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自己那几个人形成的小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这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这种群体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群体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其内部效应,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的内部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外部而言,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等方面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内的积极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共同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创设机会,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群体之间参与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看似无意地安排优势群体学生与弱势群体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从不同群体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让被人冷落、遭人遗忘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真情,而不致自暴自弃。即使是“志趣相投”与“共同进步”型群体,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让更多的同学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群体地不断壮大。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他们在竞争中前进。对优势群体取得的成绩,表扬奖励应恰如其分,掌握分寸,以免“助”其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对于弱势群体,千万不要总拿他们去与那些“明星”相比,而致使他们离班集体愈去愈远,更不能号召其他同学“不要与某人交友”、“避开某同学”、“不要总与某些同学在一起”等等。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的群体,如果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只会把他们从“偏集体”推向“反集体”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

有经验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总是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打破小群体的界限,增加同学们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举行班级内的球类、棋类比赛,召开“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理解万岁”、“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体意识”。

3、注意发挥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

在一个群体中,一般会有其公认的“代表”或“智囊”,这个“代表”或“智囊”在这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班级体中的地位有时会不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这一群体中的影响力却不能小看。有效地利用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收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在班级管理中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联络方法。如果他们在班级里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级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小群体学生去完成,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这样更利于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工作中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

总之,既然班级中各种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要正视它,并且要认识到对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一旦各个小群体的目标、价值标准等逐步与班集体统一起来,集体的每个成员就都会在班级、小组中找到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每个人就都会在班级中逐渐成为同龄伙伴所喜欢和重视的人,每个人就会感到自己在班内是不可替代的一员。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抓好班级体的教育,同时也要从另一方面重视对小群体的教育,这样,才会促进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的形成。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