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楚州中学官方网站!
学术研究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自194510月成立,到19469月撤离,在淮安不到一年时间。那么如何理解和评价华中分局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呢?我的理解不能仅从华中分局如何领导军民做了哪些事情、打了几场战役上来看,应该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上寻找答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用内战的方式使中国回到一党专制的反动统治。围绕着建什么国,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两手策略,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以最大的努力避免走战争的道路,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大政治口号;而蒋介石表面上讲和平,内心里却想打内战,消灭共产党。他打了一个如意算盘,于19458月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他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如果毛泽东不敢到重庆谈判,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二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825,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王若飞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10,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央决定成立由邓子恢为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的华中分局。华中分局在淮安的时间虽然不长,却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为中共中央南迁淮安,建设新的红色首都做准备。“双十协定”签订后,一生致力于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张治中将军十分高兴。他第三次到延安时对毛泽东说,润之先生,现在国共合作和平建国了,你就要到国民政府里去任职了,因此,你们的党中央应该迁到南京去。毛泽东笑着回答说,听说南京那里夏天太热,我怕不习惯,我想迁到恩来的家乡淮安去,开会就到南京去,平常就住在淮安。毛泽东的话表明了中共中央真诚地谋求和平、争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希望。当然,所谓的“怕热”只是毛泽东的托辞而已。中共之所以不愿意迁至南京,一是怕受国民党的制肘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二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怕出现什么意外。但出于政治考虑,中共又不可能偏安一隅。在时局未靖,民主未立的情况下,中共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19459月淮阴、淮安先后解放后,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地域宽广的苏皖边区。这里物产丰富,商业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空前发展,成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同时这里毗邻山东,具有广阔的战略后方。另外,两淮与南京仅一江之隔,有事协商与定期开会,就可随时到南京去开会,交通便捷。淮安是苏北的一座中心城市,城池坚固、市井繁荣,在旧社会原是旧官宦豪富定居落户的地方,有大量的房屋。抗战胜利后有些大户家境没落,生活困难,都在出卖房产、家具、古玩等,价钱相当便宜。据当年驻淮城市机关的老同志回忆,分局曾将一些办事机构从城内环境优美的蒋公馆、丁家花园搬出,进行了补漏修缮,房间内进行了粉刷,地面方砖铺得整整齐齐,选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的住地,连看守这些房子的警卫都已派上岗了。华中分局秘书长吴仲超也曾经在淮城市区选择购买了一些房子以及字画、瓷器、古董等,以致一些机关干部不知内情,对吴仲超的做法议论纷纷。由此可见,华中分局曾为实施中共中央搬迁计划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早在1945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要准备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看来中央选择在淮安成立华中分局和华中分局为中央南迁所做的准备工作,都是对这一要求的一次实践。

后来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悍然大举向解放区发起进攻。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改变了“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的估计,南迁的计划也就随之而取消。

2、成立苏皖边区政府,实践我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树立了一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样板。双十协定的签订,宣布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苏皖边区政府应运而生。在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苏皖解放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进行民主建设,取得了辉煌建树,并很快跻身于全国模范解放区的行列。在厉行民主上,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实行三三制,无党派人士和开明士绅占有一定比例。制定和颁布了近百个条例和法规,确保了解放区人民最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和良好的民主秩序。在经济建设上,开展生产救灾、交通运输、扶助工商业,各地呈现一派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勃勃生机。在文化建设上,一批著名的文化、教育、新闻人士荟集淮阴、淮安,各类文化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全边区有中学77所,小学8600多所。华中建设大学以全新的学风和教育质量,堪与全国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山东大学、北方大学相媲美,被誉为新民主主义之花。苏皖边区政府制定的《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在全国解放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之,在华中分局领导下,苏皖解放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样板。

3、开展惩奸运动和清算斗争、进行土地改革,树立了一个我党领导农民翻身解放的样板。华中分局召开了民运工作和传达中央土地改革指示等重要会议,雷厉风行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五四土改指示》,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同志还亲自抓了淮安石塘区鹅钱乡土地改革工作试点,并特地写了题为《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文章,发表在一九四六年的《华中通讯》上,从点推到面,仅仅几个月,华中地区就有一千五百多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占总人口的60%以上,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为支援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中分局领导亲自总结的鹅钱乡土改试验经验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解放区推广。

4、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树立了一个奋起自卫反击,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样板。华中分局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遵照中央的指示,为争取和平民主发展,准备自卫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思想上、军事上、物质上作了充分准备。1946116,国共两党在北平签署了“停战协定”,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玩弄反革命的伎俩,一面谈判,一面进兵,最后撕毁协定。一场由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终于在中原、华中两大战场爆发。
  在战争初始阶段,党中央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指示华中分局以一部在苏中牵制敌人,要粟裕、谭震林率不少于十五个团的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并限期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攻击。但华中分局从实际出发,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向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留在苏中,先打几仗,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然后再西进淮南。党中央第二天即复电,同意调整原定计划。在中央的战略计划指导下,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发起了苏中战役,粟裕、谭震林同志从淮安到苏中前线,组织和指挥战斗,先后共打了七个大胜仗,这就是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在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撤离两淮后,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我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歼敌5万余人,打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个月消灭华中野战军的梦想,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华中分局的历史使命。

版权所有:淮安市楚州中学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4015153号-1

地址:淮安市淮安区东长街6号    电话:0517-80826868  邮编:223200    技术支持:北京乾坤三人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17号

总访问量:1797744     今日访问:132    日均访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