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二十二:张鼎丞
粟裕一“让”司令缘由:张鼎丞“让”司令在先
核心提示:中央此次派张鼎丞到华中,是为了加强华中军事工作的领导,要他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率部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苏浙多年,熟悉情况,作战有经验,因此,他向中央建议让粟裕任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同意了他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央根据国内外的战争形势,提出了华南战略方针,即迅速在华南建立战略根据地,以便在日军败退时,华南抗日武装能进退有据,并在国民党发动内战时能配合全国起来,制止内战。据此,中央决定把闽粤赣边的在陕北的干部都调回延安,编成一个300名的军政干部大队,由张鼎丞率领南下,开辟闽粤赣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央决定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原来准备回南方的干部大部分到太行山后折向东北,而张鼎丞则奉命经豫北、淮北,赶赴苏北。
在张鼎丞赴华中途中,中共中央于9月19日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新四军“调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即撤返江北”。同时决定,中共中央华中局北移山东,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华中另组分局,受华东局领导。20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局“浙东、苏南、皖中、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并要华中局提出将来华中分局的领导名单。
10月上旬,张鼎丞到达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淮阴。中央此次派张鼎丞到华中,是为了加强华中军事工作的领导,要他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率部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苏浙多年,熟悉情况,作战有经验,因此,他向中央建议让粟裕任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同意了他的建议。
10月27日,华中局传达了中央命令,任命粟裕、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粟裕得知后,于当天电呈中央,请求改任副职。他在电报上说:
“职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为长辈;抗战初期,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符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这份电报,充分体现了粟裕对党内、军内老同志的深厚感情,对革命事业和党的利益的深谋远虑。他的报告电达中央后,中央于10月29日电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此时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张鼎丞和粟裕这种互谦互让,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生动事迹,在华中广大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
10月下旬,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机关转移到山东临沂,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正式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和山东的工作。同时,以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粟裕、曾山、刘晓等6名常委组成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及以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邓子恢为政委、谭震林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组成的新四军华中军区也在淮安正式成立。
张鼎丞就职以后,立即着手军区的组建和野战军的整编工作。不久,华中军区正式组建,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和苏中独立旅、淮南独立旅以及8个军分区。华中野战军也于11月10日完成了整编任务,由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
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6名常委中,只有张鼎丞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因此,张鼎丞到达华中还负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达党的七大和延安整风精神。
1945年10月31日,张鼎丞在华中局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作了传达七大精神的长篇报告。报告开篇,他便说,在离开延安“出发时,毛主席曾指示我,代表中央慰问前方党政军民干部和战士”。接着,他分8个方面进行传达,即:1、七大的方针问题;2、七大决定的路线政策;3、七大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军队建设;4、七大关于党的建设问题;5、七大总结了党的历史,6、七大选举新的中央;7、七大的经过和伟大成功;8、全党全体同志为实现七大决议而斗争。在传达过程中,张鼎丞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以及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讲解,不时还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在谈到自己参加延安整风学习的感受时说:“我在延安几年,参加整风学习,感受最深的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个人来说,就要永远做一个对党对革命对人民事业忠诚老实的战士。革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学了几年,就学懂了四个字———‘忠诚老实’。”事实上,这四个字成了张鼎丞一生真实的写照。
传达党的七大精神至关重要,为此,华中分局安排了所有地方和部队的干部轮流听传达报告。张鼎丞“传达七大精神,一讲就是半天、一天,传达了好几个月”。 张鼎丞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传达七大精神。据当时担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的谢云晖后来回忆说:
“张司令员就是反复用七大精神来教育我们,因为当时纵队还没有调政委来,他有事就直接找我们。所以,他经常到我们政治部来。那时候行军打仗办公室也兼卧室,他一来就坐在我们床上,同韩念龙(主任)和我讲七大情况,往往谈到深夜。他到部队里更是逢人就宣传七大精神,看见炊事员也要仔细问问,看看同志们思想上是否领会了。大家都说,张司令员真是党的好宣传员。我们政治部的同志更是深深感到首长是用七大精神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启发我们的阶级觉悟。事实上,也是为我们部队今后执行战斗任务,作了最好的思想动员。”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张鼎丞在传达中,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同志是创造性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每一个党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器,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研究过去的斗争历史,分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应该批判。他指出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诲,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党的三大作风,从而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我党历史上出现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归根到底,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世不变的教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这必然要在工作中碰壁,使革命受到挫折。后来,张鼎丞要华中军区政治部编印《毛泽东的建军思想》一书,并以《一定要研究这本书》为题作了序言,号召大家学习、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多次听过张鼎丞传达七大精神的王直后来回忆说,张鼎丞的传达“使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给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鼎丞认为,党的七大全部报告决议都贯穿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这是关系全党成败的问题”。因此,他在传达七大精神时,着重抓了群众路线问题的传达贯彻。
1946年1月14日至3月8日,张鼎丞和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在淮安亲自主持召开了华中地区第一次群众工作会议,召集工、农、青、妇、民兵等方面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七八百人集中培训。在会议开幕式上,张鼎丞作了一篇题为《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的重要讲话,他说:
“我以人民勤务员的资格参加大会,我希望能做一个最好的人民勤务员;希望同志们教育我指导我怎样做好勤务员。”
“我愿永远做工农的勤务员,工农兵是我们的主人。我这勤务员的任务是:使主人好好的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如果我们主人没有饭吃,我要为主人烧饭;主人没有米,我要为主人去找米;主人没有菜,我要为主人去找菜;如果我的主人要穿衣服,我要取衣服给主人穿,使他穿上不受凉。如果我的主人没有房子住,我要为主人造房子。我的职责,就是使我的主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
“我这勤务员,一方面担负着为主人的衣食住日常生活事务之外,还要拿起武器把强盗打倒,保护我的主人,使主人过好日子。”
“我要自动的去找我的主人,自动的为他服务,为我的主人———工农兵服务。我下决心使我的主人天天进步过好日子,比主人早起,比主人晚睡,先尽主人吃饱穿暖,我不计较我个人的辛苦。可是,我个人的知识有限,做勤务员的时间不久,经验不多,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得好,所以,我还要好好的来学习我的业务。”
“我的主人太多了,单只华中解放区就有两千三百万人,我这勤务员力量还不够,我号召多一点人来做人民的勤务员。现在华中军队有二十万人,我要求我们的部队同志,一同像我一样的来做人民的勤务员;我来做勤务员头子,我有责任要求我们二十万同志全心全力地为我们的主人服务。今天,我下决心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我希望我们同志大家一齐来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服务再服务,同时再进一步为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服务,使他们都能过好日子。”
张鼎丞最后表示:“我愿做一个长工,永远为人民服务,一直做到我的主人全体都过好日子,不需要我做勤务员的时候,我才不做,如果,我的主人那时还不能过好日子的话,则我做到我最后一口气为止,这是我的志愿。”
张鼎丞的讲话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篇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俗的讲话稿中,充分体现了党的七大关于群众路线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是张鼎丞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张鼎丞的这个讲话,在华中地区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也得到中央的赞许,随即被批转各解放区学习。
这次由张鼎丞等召集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自始至终本着党的七大的群众路线精神,着重澄清华中以往群众运动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由此带来的工作上的缺点、错误,深刻地检查和总结了过去的工作,为以后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为下一步解决华中地区土地问题打下了思想基础。
华中地区虽然从1942年开始整风,但真正比较系统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总结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党内斗争的若干历史问题,是在贯彻党的七大精神以后才解决的。通过七大精神的传达,提高了华中地区干部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了华中地区党的建设,使华中党组织和军队更加团结一致,这就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华中自卫战争和各项工作的胜利开展。张鼎丞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选自《《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03期 作者:苏俊才)
在五莲县
山东五莲县是老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是我第三野战军的后勤基地和中共华东中央局、山东省政府的重要后方之一。1948年1月,华东局派出80人的工作团到五莲帮助工作,提出“精简编制、调整供给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确定五莲县为整党、结束土改工作实验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实验县)。实验县工作由时任中央委员、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主任张鼎丞负责。张鼎丞在五莲虽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留在五莲人民心中。
张鼎丞来五莲时,已是年过半百,加上工作劳累、伙食欠佳,身体很虚弱。负责给他号房子(分房子)的同志因此想为他安排一个比较舒适的住所。张鼎丞却偏偏选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草房住下来。张鼎丞对号房子(分房子)的同志说:“眼下,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困难,我们住到那样好的房子里,咋能心安?住在这里就很不错嘛!一来不影响工作,二来便于接近群众,随时都可以到他们那里走走,了解情况。这样工作起来心里有数。”
一天,华东局党校约百余名准备到实验县工作的县团级以上干部,集合到华东局驻地附近的河滩上,等待张鼎丞给他们做动员报告。因天气寒冷,他们有的头戴羊皮帽,身穿棉大衣;有的带了警卫员、通讯员和马匹,黑压压地坐了一片。张鼎丞一见这副模样,就问他们:“同志们来五莲干什么的呀?你们这副装束,还带了警卫员、枪支,是来发动群众还是吓唬群众呀?”
当时,五莲的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华东局机关和工作团的干部就经常早起提水泼街,清扫垃圾。有人在扫街的队伍里发现了张鼎丞,便说,您的工作这么忙,就不必再来办这些小事情了。他笑着说:“马克思叫我们都做人民的公仆,公仆都是勤务员呗,咋能分大小事,你们干,我咋不能干!”在他言传身教下,华东局工作团的许多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做好事。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驻地的群众。于是,大家约合着要去向他道谢。消息传到张鼎丞那,他吃了一惊,赶忙打发人去劝阻群众,说:“有什么可感谢的?不为人民谋幸福,还叫共产党的干部?”
张鼎丞经常找华东局干部和地方干部谈话,每次谈话他都把党的方针政策讲得清清楚楚,教育大家密切联系群众,兢兢业业为党做好工作。他曾先后利用两个半天时间与时任实验县县委副书记的辛玮谈话。让辛玮敞开思想,有啥讲啥,不必顾虑,使辛玮受到强烈感染和莫大鼓舞,以至终生难忘。
一次,张鼎丞召集工作团的几个负责同志开会。一开始他就笑着说:“召集大家来,是想同你们商量架‘桥‘的事……”一听说要架桥,大家都愣住了。见大家不甚理解,他就接着解释说:“我们华东局的同志不会常驻五莲,说不定哪一天就要走的。五莲的事,主要还得靠县委来管,要靠五莲的县、区、乡、村干部来管嘛!他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他们的思想啥样子,作风啥样子,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能不能贯彻,关系到党的威信能不能提高。我们一定要把这座‘‘桥梁‘架牢靠。你们说对不对呀?”这么一讲,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张鼎丞说的“架桥”是在为党架设一座联系群众的桥梁啊!
原题目: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张鼎丞传达贯彻党的七大精神纪实
张鼎丞夫妇爱民二三事
柳宏为 9 }3
1945年8月下旬,张鼎丞偕夫人路恺奉命从延安赶赴苏北,10月上旬到达淮安。张鼎丞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常委、华中军区司令员、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路恺任淮城市瞻岱区区委副书记。
救灾为重
华中解放区位于江淮平原,横跨苏皖两省,以苏北地区为主,还包括豫东一部分地区。这一地区与南京、上海隔江相望,是保卫山东、华北的南翼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华中分局的分工,张鼎丞主管这一地区繁重的军事工作,同时由于华中解放区发生严重的灾情,他还分管全区生产救灾工作。
1945年由春入夏以来,在华中解放区,旱、涝、蝗、雹灾接踵而至,造成了这一地区40年未遇的大灾荒,全区受灾人口7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438.4万人完全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华中分局清醒地认识到,如不抓紧做好救灾工作,稳定后方,既对巩固华中解放区不利,也影响全面备战工作的进行。因此,分局决定由张鼎丞挂帅,采取有力措施,把生产救灾作为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1946年3月中旬,分局决定派出巡视组到灾情最严重的华中六分区(淮海区)实地察看灾情,并指导各地抗灾救灾工作。临行前,张鼎丞与巡视组同志作了长谈,交代他们必须深入到灾区、灾民中去交换意见,研究生产救灾各种途径与方法,做到“不饿死一个人”。巡视组经过一个多月深入细致的调查后,于4月下旬回到分局,向张鼎丞和其他分局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
5月10日,张鼎丞亲率巡视组同志到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清江市作巡视报告。当晚7时至11时在边区政府大礼堂召开直属机关科长以上干部大会,联合国救济总署和中国解放区救济委员会华中分会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大会由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主持。张鼎丞作总结讲话。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华中六分区救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号召华中全体军民向华中六分区学习,以极端负责精神,克服工作中各种困难,增强战备力量,保卫华中解放区。
干部大会结束以后,张鼎丞又责令巡视组同志留在苏皖边区政府进一步总结经验,并通过《新华日报》(华中版)大力宣传和推介六分区救灾的模范事迹和宝贵经验。张鼎丞从调查研究入手,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以救灾为重,从而使700多万的灾民渡过了严重的灾荒,没有发生一起饿死人事件。这里,凝聚了他的多少心血!
情同手足
当年,在淮城市瞻岱区,有一位操北方口音、衣着朴素大方的中年妇女,经常穿梭于街头巷尾,与当地干群谈心,交朋友,她就是张鼎丞的夫人、瞻岱区委副书记路恺,人们都亲昵地称她为“路大姐”。
据当时与路恺在一道工作的唐顺河回忆,路恺曾多次关心与帮助他。1945年深冬的一天上午,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路恺与唐顺河几个人正忙于反奸斗争的组织发动工作。当她向唐顺河交代具体任务时,发现他嘴唇冻得发紫,直打颤,就说:“小唐,天这么冷,你穿这点衣服会冻坏身体的。”唐顺河似乎没有介意这件事,随口回答说:“没事,我习惯了。”而路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第二天一早,她就从家里带了一条半新的灰色军棉裤给唐顺河,唐顺河不肯收,她就说:“这是张司令穿的,他今年还要发呢!你先穿上吧!”听了这番话,唐顺河顿感全身暖洋洋的,只好把这条棉裤收下了。后来,唐顺河十分珍惜这条棉裤,一直穿到全国解放前夕。
又有一次,也是一个雨雪天,冰冻大地,寒风刺骨,人们一般都不轻易出门。唐顺河却利用这个机会,去走访了几户群众。恰巧,路上碰到路恺,没等他说话,路恺就指着他的脚笑着说:“小唐,你的鞋张嘴要吃人啊!”此时,唐顺河望着自己穿的破鞋,虽然已经用麻绳绑起来,前面还是张了嘴。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床边放了一双黑力士鞋,心想肯定又是路恺送来的。过了几天,遇见路恺,路恺看他脚上还是原先的那双鞋子,就说:“我叫人带给你的鞋子,怎么不穿上?”接着说:“不要客气,那双鞋子张司令已穿过一阵子,虽然有点旧了,但还能凑合,你出门办事,经常走路,就穿上吧!”唐顺河听了这番情真意切的话,心里又是一阵热乎乎的。
还有一次,路恺和唐顺河在会议休息时拉起家常来,她听说唐顺河爱人月子里患了汗症病,孩子没奶吃,便对唐顺河说:“孩子没奶吃,缺少营养是不行的,我想想办法再说。”唐顺河听了连忙说:“路大姐,再也不能麻烦你了!”谁知第二天,路恺就把联合国救济总署分给她孩子的一听炼乳送来了,唐顺河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可路恺下命令似的说:“我的孩子大了,可以吃饭。”边说边硬是把炼乳塞到了唐顺河的手里。
“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条棉裤、一双黑力士鞋、一听炼乳,现在看起来都是些“不起眼”、“不值钱”的东西,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路恺能用慈母般的情怀,无微不至地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充分显示了她与同志间情同手足的浓浓深情,透视了她熠熠生辉的美好心灵!
损民必究
1946年初,华中解放区惩奸反霸斗争在淮城市率先形成高潮,广大军民积极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去。一天,勺湖镇民兵指导员唐兆彩带领群众,押解日伪时期县维持会委员、该镇镇长前往斗争会场,不料途中与军区卫生部直属医疗中队的一位炊事员发生了冲突,炊事员竟动手将唐兆彩的头部打伤,激起在场群众的公愤。为了不致事态扩大,唐兆彩忍着疼痛把群众劝阻住了。次日,唐兆彩向淮城卫戍司令员汇报了这件事,司令员十分气愤,即派人带着城防司令部的信到中队带人,要进行严肃处理。但中队领导认为这是件小事,不同意带人。此事传到了张鼎丞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震惊,即与路恺一起亲自登门向唐兆彩调查了解。当唐兆彩把事情经过简要地叙述后,张鼎丞一拍床铺,站起来说:“人民子弟兵动手打地方干部,简直是奇闻!”沉默一会,他郑重地自言自语地说:“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个别干部竟认为这是一件小事,糊涂!荒唐!”他一手握住唐兆彩的手,一手摸着他的伤处问:“还疼不疼?”说着掉头对路恺说:“你看看,不碍事吧?”路恺走过来,仔细看了一下说:“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淤血得有一段时间才能消掉。”临走时,张鼎丞再三向唐兆彩道歉,说:“小唐,真对不起你,我们对战士教育不够,让你挨了打,吃了苦。”听了他沁人肺腑的话,唐兆彩几天来郁结在心头的委屈一下子都消失了。
此后,司令部对炊事员作了严肃处理。在唐兆彩看来,事情到此可以了结,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十几天,张鼎丞第二次登门,向他提出:“明天军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请你在会上将被打的事情谈一谈。”唐兆彩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张鼎丞看出唐兆彩有顾虑,就提高嗓门说:“怕什么?有我张鼎丞给你撑腰,你尽管大胆地说吧!”唐兆彩仍想推辞,但此时张鼎丞坚决地说:“不!这不仅是一个战士打了人的事,还有一个干部的群众观念问题需要解决。我张鼎丞不抓这件事就是失职。你千万要帮我这个忙啊!”在张鼎丞的谆谆开导下,唐兆彩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会议开得十分严肃认真,张鼎丞在会议总结中说:“我们军区司令部和各部队领导干部要以此事为教训,认真革除一些同志身上存在的军阀残余作风。全军区的干部战士应该牢记,一支人民的军队,必须有铁的群众纪律,一丝一毫也不得含糊。”张鼎丞斩钉截铁的话语,似阵阵惊雷在沉寂的会场上空滚过,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张鼎丞亲自处理战士打人这件事,轰动了淮安城乡,传遍了华中解放区。
- 上一篇:: 课程二十一:张爱萍
- 下一篇:: 附录一:《邓子恢自述》